《孩子是如何学习的》
 
《孩子是如何学习的》
来源: | 作者:sports-111 | 发布时间: 1818天前 | 153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——好的教育者不仅该关注如何教授知识,更应该找到孩子学习的动力。
 
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约翰·霍特对儿童教育的反思和探索。他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的研究,提倡的自然学习行为,获得全世界许多家长和老师的支持。
孩子们有一种符合他们自己状况的学习方式,他们对这种方式运用得很自然、很好。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会俸现在孩子的游戏和试验中,体现在孩子学说话、学阅读、学运动、学绘画、学数学以及其他知识中……对孩子来说,这是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……
1.站在孩子的视角,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处境?
2.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?
3.你的哪些行为正在阻碍孩子的学习?
4.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脱离学习困境?
 
《孩子是如何学习的》
一、为什么说用成人的方式理解孩子是徒劳无益的
就像医生要了解自己的病人一样,知道病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,医生才能够对症下药。而孩子们所面临的环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?
在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当中,通常是站在一个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。但在作者看来,只有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,才能够充分地了解孩子。
1. 孩子认识世界时的整体性
比如说,当我们想教一个孩子下五子棋的时候,对我们来说,棋子和棋盘是很熟悉的东西。我们知道黑色的棋子和白色的棋子分别属于对战的双方,知道五子棋的游戏规则,甚至拥有自己的战术和布局。
但是,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出现在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事物,他不知道五子棋是个什么样的东西。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,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要把眼前的五子棋和其它事物切割开来,知道五子棋是一个独立的东西,然后,他还需要把棋子和棋盘的概念切割开来,把每一个棋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。完成这些概念上的切割工作以后,孩子们要熟悉棋子的触感、重量和颜色。这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完成后,孩子们才有了五子棋的概念。也许你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,一个五子棋,孩子竟然需要这么复杂的一个认知过程。
在孩子的眼里,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,他分不清什么东西是独立的个体,什么东西是附属于别的东西的一个零件。这种认识世界的整体性,就是孩子们面临的一个处境。
2. 没有办法理解别人,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
孩子们的第二个处境是没有办法理解别人,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。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,人类的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是个复杂而陌生的东西。当大人之间说话时,孩子无法一下子听懂大人在说什么,只能听到些稀奇古怪的声音。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,他又没有办法通过准确流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。
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呢?我们可以假设自己一个人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家,我们不懂当地的语言,也不懂当地人的习俗,但是却需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。这种处境光是想一想就让人觉得头疼,更何况是一个脆弱的孩子呢?所以,孩子们经常会着急得哇哇大哭,手舞足蹈,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,他的处境就像我们身处一个语言不通、完全陌生的国度时,就会理解其中的原因了。
3. 容易犯错
孩子们的第三个处境是容易犯错。比如他们经常把杯子摔在地上,把大人递给他吃饭的勺子用力扔出去,或者把电动玩具泡在水里。这些行为,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力气太小,或者理解能力有限罢了。就像我们找了一份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,在上班的时候不停地出错,周围的老员工们也许会耐心地帮助我们,也许会大声地嘲笑我们。某种角度看来,孩子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。
在作者看来,孩子们处于一个没有分割的整体世界里,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,也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他们的表达。同时,因为诸多生理因素的限制,孩子们还总是犯错误。
所以,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来看,他们面临的处境其实是复杂的、难以理解的,这会让他们感觉很不好。如果把我们自己放到类似这样的处境当中,恐怕也会很容易崩溃。
 
二、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
了解孩子们的处境,真正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探讨儿童教育,而不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视角。通过了解孩子们的处境,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孩子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的,这也就是第二个重点: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。只有当他们自己主动学习的时候,效率才会提高。
1. 好奇心
好奇心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能。就像小鸟天生就会去扇动翅膀一样,孩子们也会自动地去学习很多东西。如果把一本书放到孩子的周围,不用我们去要求,孩子也会自己去翻看这本书,去学习如何阅读。
如何运用好奇心、保持好奇心,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所在。我们来举个例子。有一个小男孩,他有一天在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潜水的文章,他开始好奇人们为什么要潜水?于是,他马上从父母那里要来了更多关于潜水的书籍。通过其中的一本书,小男孩知道了人们最初去潜水是为了寻找宝藏。在神秘的海底竟然存在着许多美丽的宝藏,这种奇妙的想法马上勾起他对宝藏的好奇心。紧接着,他开始了解宝藏是如何沉入海底的,从这个角度出发,他又去了解了古希腊的历史,阅读了《荷马史诗》,知道了整个西方世界的起源,并且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这让他以后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。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,好奇心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动机,它能够给孩子们的学习提供强大的推动力。
2. 理解和表达
我们应该相信,哪怕是再小的孩子,脑海里也有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的欲望,他们想要知道大人们在说什么,同时又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。这种动力会让孩子们主动去学习语言和文字。有时候我们会发现,当大人们说话的时候,孩子会一动不动地坐在旁边,专心地听着大人们发出来的声音,这其实就是孩子们正在学习的表现。
3. 证明自己 
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,当他们看到一个大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棵树的时候,自己也会去模仿。但是如果这个大人一口气画出了好几棵树,而自己却连一棵都画不出来,他就会表现出愤怒的情绪。
通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,孩子们拥有强烈的自卑感和虚荣心,他们会模仿大人们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,当模仿失败的时候,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卑和暴躁。
三、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境及如何摆脱困境
了解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动力,接下来就需要讲到第三个要点,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境,作为成人,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。
1.世界太陌生,熟悉后又很容易忘记
孩子们学习的第一个困境可以总结为:世界太陌生,熟悉后又很容易忘记。怎么理解这句话呢?前面的“世界太陌生”这句话很容易理解,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。在孩子的眼中,世界是一个整体,孩子需要不断地去切割这个世界,从而对所有事物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概念。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东西等待着孩子去切割,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个难点。
熟悉后很容易忘记,这句话指的是孩子们的遗忘属性。当我们教会孩子们书中的一个文字的时候,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以为孩子已经认识了,因为我们已经教过了。但是当我们翻到下一页,指给他同一个文字,孩子很可能已经认不出来了。
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容易理解,因为在无数个陌生的符号中记住其中的一个符号,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就像一个不懂法语的美国人,当他翻开一本法语书,看了一眼其中的一个法语单词,到了下一页,也会认不出刚才的单词。这种遗忘属性也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阻碍。
2. 信息的不足
孩子们学习的第二个困境是信息的不足。我们经常会认为:孩子学一种东西的时候,要从简单的开始学起。在作者看来,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在我们眼中的简化,其实是一种复杂化。
拿学习说话这件事情来说,如果把说话这一项技能进行所谓的简单化,就要先分出许多个母音,让孩子先掌握住所有母音的发音,然后再教他音节和单词。原本每个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然掌握的说话技能,通过我们的所谓的简化,变成了成百上千个需要背诵的音节和单词,这对于孩子们来说,又成为了非常困难的过程。所以,孩子们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,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信息过多,而是信息不足。我们给孩子提供了音节表和单词表,却没有给他们说话的语境和每句话的作用,孩子们不知道要在什么场合说这句话,不知道说这句话有什么意义,当然会觉得非常困难。
我们总以为孩子是先学简单的,再学复杂的,其实孩子是先对一项技能有了整体的了解,有了切割后的概念,然后才会进行细致的学习的。
四、大部分过去所谓的教育都是在阻碍孩子的学习
教育是一种信仰,教育者只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,不需要过多地去干涉孩子,要让孩子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去学习。在作者看来,大部分过去所谓的教育都是在阻碍孩子的学习,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个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:
1. 强迫式的教育行为
第一个方面是强迫式的教育行为。这种教育行为可以分为隐性强迫和明显强迫两种,后面的明显强迫行为很容易理解。当孩子对一个东西不感兴趣的时候,我们威逼利诱地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去学习,这就是明显的强迫教育行为。比如,有的孩子不喜欢弹钢琴,家长却利用暴力和恐吓的方式强迫孩子去学习,这样做势必会让孩子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,慢慢地把自己封闭起来,对外界失去好奇心。
另一种强迫教育行为是隐性的,很多家长们自己都没有发现。比如,很多家长都喜欢不停地问孩子们各种问题。妈妈们喜欢指着爸爸问:“这是谁?”或者在路上见到小狗的时候,就会问孩子:“这是什么?”在作者看来,这种提问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强迫,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。
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了,孩子是非常敏感的,并且有很强的虚荣心。当我们问孩子问题的时候,如果他总是回答错误,就会产生出一种沮丧的情绪,甚至会觉得丢脸。而如果他总是回答正确,慢慢地会让孩子造成一种错觉:他会觉得自己是为了让大人们高兴才去学东西的,不是真正地出于自己的好奇心。
所以,从孩子们学习的原因来看,这种强迫式的教育行为是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,应该被禁止。家长们既不能强迫孩子去学习,也不应该总是问孩子们一些问题,而是去认真倾听孩子们的问题,引导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好奇心,去学习他们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。
2. 纠正的教育行为
在大部分教育者看来,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和习惯,仿佛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教育手段。因为在他们看来,孩子的错误习惯如果得不到纠正,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。可是在本书作者看来,孩子是会自己纠正自己的,别人的纠正不仅不会起到帮助的作用,还会使孩子们慢慢地丧失掉自我纠正能力。
为什么教育者的纠正行为对孩子起不到帮助作用呢?这是因为,当教育者纠正孩子的时候,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,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,记忆力就会随之变差。举个例子来说,一个孩子的记忆力本来很好,默写单词的时候错误率很低。但是当他默写出现错误时教育者如果马上进行纠正,在之后的默写当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错误。这是因为,孩子默写的时候依靠的往往是第一直觉,当他被纠正过几次以后,就会对自己的第一直觉产生怀疑心理。本来第一直觉是正确的,也会因为自我怀疑而写出错误的答案。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严重,他的记忆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差。所以,纠正孩子的错误并不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。
另外,对孩子的纠正行为还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纠正能力。通过作者的观察发现,孩子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洞察力纠正错误,我们应该在这一点上对孩子充满信心。当孩子们写错一个单词时,短时间内他可能不会发现这种错误,或者就算发现了也懒得修改。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,孩子会越来越觉得别扭,等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拼写错误后,会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。
而如果在孩子拼写错误的第一时间就纠正他的话,这种纠正会慢慢地减弱孩子的自我纠正的能力,让孩子过于依赖别人的纠正。但是,一个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对象是非常复杂的,教育者能够发现的错误也非常地有限,如果孩子不能自我纠正,就会养成更多的坏习惯。
3. 制定学习时间表
给孩子制定学习时间表,这几乎是所有教育者的做法。比如按照孩子的年龄,来决定孩子的学习进度。一年级的孩子应该学什么、二年级的孩子应该学什么,这些都被教育者固定了下来,并且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。
但是在作者看来,这种做法是错误的,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,有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感兴趣,那么他学习数学的速度就会很快;有的孩子小时候对数学不感兴趣,他学习数学的速度就会比较慢。
另外,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不是平均的,而是井喷式的,他的学习效率往往会在某个时间节点爆发出来。让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例子:有个上一年级的小女孩,和她同年级的孩子们都学会了识字,这个小女孩却学不会。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的眼里,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,因为他们往往受不了自己的孩子“掉队”。但是幸好这个女孩的家长比较开明,他们没有强迫孩子去追赶学习进度,而且还让学校的老师们不要着急,让孩子慢慢来。后来,女孩一直到小学三年级都没有学会识字,在四年级的时候却突然学会了,而且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赶上了同龄人。所以,孩子们的学习速度不一定都是符合普遍规律的,我们不应该按照整齐划一的时间表来要求每个孩子。
通过对很多个孩子的观察,证明了上面的这些观点。看到这些观点,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困惑:既然这些教育行为都是错误的,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?在作者看来,孩子是不需要教的,他们会自己去学习,也会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。教育者能做的,只需要对孩子们充满信心,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,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所有的知识,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说儿童教育是一种信仰的原因。
总结
要想了解孩子,就必须知道孩子们的处境。孩子们面临的处境首先是,这个世界是完整的,他们需要把世界切割成无数个个体;其次,孩子们没有办法理解别人,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;第三,因为孩子们的能力有限,所以会不停地犯错误。
孩子们在他们的独特处境中,主动学习的第一个动力是好奇心,他们出于本能的好奇心而学习;第二个动力是理解和表达;第三个动力是证明自己。
了解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后,我们需要知道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境:孩子们学习的一个困境是世界太陌生,熟悉后很容易忘记;另一个困境是信息的不足。
最后,我们讲到了过去的三种错误的教育行为,它们分别是:强迫式的教育行为、纠正的教育行为和设定学习时间表的教育行为。这些教育行为都会阻碍到孩子的学习。
通过这些错误的教育行为,作者得出了儿童教育是一种信仰的结论,教育者能做的只有对孩子们充满信心,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。
联想到现实中,许多教育者总是在提出各种各样的新方法,新观点,却很少提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,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。而从这个视角去理解孩子,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。
作为家长,其实真正应该做的是无条件的相信孩子,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、相信孩子的自我纠正能力,不要用别人的速度和进度要求自己的孩子,不要用不停的提问和纠正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。
我们尤其需要重视的一点是:孩子们的内心非常敏感,他们需要成就感来证明自己,他们也有虚荣心和羞耻心,任何打击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学习方法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,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,在他们对一个事情表现出兴趣时帮助他们获得相关的知识;用最大的耐心去呵护孩子的主动学习和自动的纠正能力,把孩子的学习还给孩子自己。
 
关于游戏
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,具有个性化。对孩子来说,游戏不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,更重要的是需要陪伴者足够的耐心和给予孩子足够多尝试的机会,而对于游戏的选择,我想应该通过感受孩子在游戏中的乐趣来帮助孩子自己选择。投入到孩子的世界,并用心体会孩子的思维和感受,我们会发现他们比成人的想像中会做得更多、更好。也许孩子有时会故意做错,通过这种恶作剧来观察大人的反应,这个时候,你会怎么做呢?幽默回应还是严厉指责……
关于语言
语言有很多表达方式,眼神、表情、动作……孩子的语言有时就是父母言行的影映,日常生活的很多时候,语言的表达已经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孩子。之所以现在很多外文学习推崇浸入式学习,我想应该也是这个理念吧。在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,除了自然学习,我觉得还应该给孩子一个好奇的接纳空间,这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求知欲望,而不是颓丧的挫败感。作为父母,我们的坏习惯也经常不被自己意识到,所以即使孩子重复错误,也不要不断检查纠正,因为要相信他们自己会发现这种不同,我们要做的就是足够耐心、及时给予回应。
关于阅读
许多父母都很重视阅读的榜样动力,在孩子还不能独立阅读的阶段,考验的更是家长的耐心和能力。孩子会抵触过强的“能力模范”,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无知和笨拙,可能就会选择逃避和放弃。所以在陪伴幼儿期的孩子阅读时,我想应该试着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接触和选择阅读物,理解孩子遇到的难题和需要的帮助,不要用检查、测试、反问来带给孩子压力和障碍。孩子最初识字是视觉记忆和图形记忆,发现孩子的兴趣,识字就会变成一种乐趣。当日积月累,孩子可能就会用你意想不到的词汇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,并享受爱读会写带来的快乐。
关于运动
运动可以广义理解为有技巧和规则的玩,估计孩子最有兴趣和最擅长也莫过于玩了,所以不需教太多,在运动中,孩子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。对于运动的选择,同伴们的排斥、抗拒、退缩、放弃和尝试、接受、努力、坚持很大程度都会影响到孩子,他们会互相观察、模仿,也许我们要做的就是,帮助孩子储备力气和信心,这就足够了。
关于绘画和数学
绘画是对现实的情感表达,成人容易忽视这一点,而把绘画看作是好看与不好看的“装饰”。当孩子寥寥数笔或是完成一幅绘画作品,其实应该避免随意作出评价,即使是夸奖孩子画得真好,而应该用欣赏、探索、询问的方式来了解孩子所表达的内容、意义、情绪和感觉。当我们在了解这些的同时,也应该关注绘画材料给孩子的体验和感受,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更适合、更需要的材料。数学在很多方面,比如运动、游戏、思维包括绘画、手工等中都无所不在,在这些包含时间、数量、比例、结构等等的活动中,孩子正通过有趣的事情不断积累知识,所以只要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,他们的进步会比我们想像的快得多。
关于幻想
幻想是成年人最容易缺乏的东西,也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地方。游戏时,孩子可以沉浸在幻想中,乐此不疲;学习时,孩子可以陶醉在幻想中,自我肯定。最怕的就是打断甚至打击这种幻想,看到孩子学琴,手胡乱地在琴键上跃动,似乎在幻想自己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,忍不住制止:“你别这样乱弹,要认真练习”,转念内省如果兴趣被迎头浇灭,恐怕不仅没有练习的动力,甚至会厌恶排斥进而否定自我。幻想是孩子努力的动力,也是孩子的学习方式,对孩子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去幻想,不要指导孩子去幻想,要尊重孩子真实的幻想意愿,并感受这幻想带来的愉悦。
关于大脑
大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包括识别、辨认、分析、记忆、转化、指挥等等,但其实又是简单的,这项庞大的工程有时体现在事物上的迅速可能不被察觉就已经完成,所以对于孩子天生的学习能力,我们不需要去怀疑和焦虑,做好我们该做的,接下来就看孩子们自己的了。
“学习要利用孩子自然的愿望,让他们探索新奇的、未知的事物,以对这个事物取得某种程度的控制,除非孩子自己感觉准备好了,否则不要试图强迫孩子做得更好,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乐趣,取得最大的进步。”学习是一种自然的累积,作为父母其实普遍缺少对孩子的观察,或者说是观察得不够。很多不好的情绪和思维常常来源于成人,不应该刻意放大成年人自以为是的恐惧和规则,孩子也爱面子、怕挫折,但首先成人就应该别把有些事情看得太重,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感观,应该允许孩子“丢脸”和“不体面”,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与应对。
总之,在喜欢、欣赏的情感基础上,除了陪伴孩子,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骄傲感和自尊感,尊重自然和天性,信任孩子,别低估孩子,神秘的大脑就是他们成长的法宝。